close

溝通,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必然會發生的事,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,有些人就是很難溝通?有些人就是很好溝通?

朋友的話,大不了不要見面連絡就好,但家人,卻是無法避免的啊!

有些人是覺得媽媽超囉嗦的,一回到家就問東問西、不然就是拼命說教;明明很愛媽媽,但想到他這麼囉嗦就很不想回家...

面對孩子,看不慣他拖拖拉拉的行為,管他又會被嫌煩;不管,又擔心他很晚睡...

 

到底該怎麼做,才能拿捏好說話的"尺度"呢?

非暴力溝通 讀後感

推薦兩本書給大家:

1.非暴力溝通 愛的語言  作者:馬歇爾.盧森堡博士

2.我想好好跟你說話 作者:賴佩霞

我是從第二本開始入手,很多作者親身的生活案例,像個故事書好讀,很輕鬆的吸收非暴力溝通的概念;但想要更有架構性、更完整的學習,真的推薦第一本馬歇爾博士的著作(畢竟他才是發明非暴力溝通的始祖啊!)

過往,習慣被父母以權威的方式管教,上對下的命令、說服,好像乖乖聽話照做就對了,有什麼不滿都往肚子裡吞;而長大後,默默的沿用了相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,才發現窒礙難行...不是遇到反抗、對立,不然就是孩子呈現退縮、氣餒的狀態,完全都無法和孩子交心了。

讀了這兩本書,才發現自己的溝通模式,有很高的比例是"暴力溝通"。

所謂的暴力溝通,就是命令、說教、批評、指責、比較、判斷等等,大都站在自己的觀點上去看對方,認為自己是對的。

非暴力溝通則是放下對錯批判,去看見對方內心深處的需要,搭起心與心的連結,用善意來關懷對方;同時,也關懷自己、聆聽自己的內在需要,用全新的觀點來看見和人之間的互動。

該怎麼做呢?

非暴力溝通有四大要素 : 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

非暴力溝通 讀後感

1.觀察而不評論 : 如同像"攝影機" 一樣,沒有加入自己的觀點想法,如實的將對方的狀態敘述出來,

例如:我剛剛回到家,聽到你和弟弟大聲說話

2.感受而非想法 : 探索自己內在的情緒、感受,而不是對於他人的看法。

例如:我的耳朵很痛、心情覺得很煩燥

3.需求而非責怪:

例如:我上班了一整天,真的很累了。

4.請求而非要求:

例如:可以請你們小聲一點嗎?我真的需要休息一下。

 

以上用很簡短、生活化的例子,快速地讓大家了解該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~

 

當然其中的細節還很多,待之後再來分享喔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ing 的頭像
    Ping

    Ping's Blog

    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